一
大别山向南沿伸到皖西南的太湖县境内,已是些并不高的山麓了。寺前河闪着波光,就从这山麓里流出。
这是民国九年(1920)正月初的一天晚上,寺前河畔的一个大户人家,到处笼罩着一种离别的气氛。一个少年捡好了自己的行箧,里面除了日常用品,书占了很大的一部分。父亲送来了一本字帖,姐姐送来了一套《杜工部集》,母亲反复叮咛:“儿啊,到了上海,一定要听大姨的话,好好读书。”少年不住地点着头。
第二天一早,少年挥着手,告别了家人,沿着寺前河畔走出,走向了他辉煌壮丽的一生。
这个少年就是赵朴初。他生于安庆,四岁时回到寺前河祖居生活,在这里上了私塾,能诗善文。但母亲相信:“三代住乡子孙愚。”决定将他送往上海的义姊关静之处读书。
赵朴初来到关家,这个爱读书、懂礼貌的孩子,很快得到了关阿姨的喜爱。鉴于赵朴初只有国文专长,关阿姨将他送到一位朋友家,补习英语、算术和地理。赵朴初牢记父母的话,学习非常刻苦。每天早晨,他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关大姨请安,然后背诵英语单词。下午放学回家,完成作业,读课外书,晚上还要练书法,其中有写空心字,要求顺着轮廓一气呵成,以熟练掌握字的间架。
第二年,赵朴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吴大学附中。在学校里,他学习刻苦,成绩优秀,被选为班长。他课余爱好很多,如打球,看昆戏,但最爱还是读书、写字、写诗。后来,他上了高中,又上了大学。再后来,他成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。但是,无论他忙什么,在赵朴初的行囊里,总带着几本书。其中就有一本《宋词选》,他不仅常翻,还在书中做了许多笔记。
赵朴初晚年身体不好,是北京医院的常客。即使住院,找他的人还是络绎不绝。不过,相对来说有点清闲,他觉得非常难得,可以好好读读书。他有诗记述他的病房生活,其一:“读书可千卷,但观其大意。引睡山谷诗,陶情东坡集。”其二:“抛书洗足已,倒床喜何如。一天堪一笑,倚枕又翻书。”从这些诗中,我们可以看出赵朴初的读书之好。
1997年,赵朴初九十岁了,他写过一首诗《九十抒怀》,诗中有句:“九十犹期日日新,读书万卷欲通神。“九十岁,还要日日有所追求,还要读书万卷。这种好学,真是令人敬佩。
赵朴初能成为一代宗师,与他这种丰藏厚积是分不开的。他的这种爱读书、勤读书,是赵氏家族典型的家风,代代相承。
二
有一幅对联: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,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。”用来形容太湖赵家,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太湖赵姓出自宋皇室后裔。大约在元朝中叶,赵朴初家族始祖赵雄一公从太湖县前铺河(司空山一带)迁居玉望村。玉望村地处大别山腹地,这里群山环绕,风景非常优美,被认为是风水宝地。这一支赵氏以耕读传家,在此繁衍开来。
七世祖赵彦逵,考取贡生,为赵氏读书人之始,也使赵家成为一书香门第。八世祖赵壁当过县令,十一世祖赵象贤当过曲州录事。但赵家真正兴旺起来,是从十三世祖赵文楷开始的。
赵文楷,字逸书,号介山,乾隆二十五年(1760)生。关于赵文楷读书的故事,有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都非常多。幼小的赵文楷聪明过人,刚刚学说话的时候,邻居送来一张请柬,上有“相公”二字,父亲教他认这两个字,后来凡遇到这两个字,他立即就能认出来。他识得一些字后,迷上了读书,6岁作《咏百舌鸟》:“桃花红未了,百舌闹春晓,能作百般声,枝头压众鸟。”
赵文楷家境贫寒,其母曾带着他到弥陀寺虎场冲帮人家碾米磨磨维持生计。当地有位长者,看到赵文楷聪颖过人,出资送他到附近的私塾读书。赵文楷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,苦读不辍,13岁就考中了秀才,在县内颇有名气。为了求取功名,赵文楷在家境十分贫寒的情况下,更加发愤读书,四处游学,择名师而学之,有时因为生活所迫,不得不栖身破庙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,赵文楷取得江南乡试第二名的好成绩。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三次会试不中。
为稻粱谋,赵朴初不得不离开家乡,周游于安庆、繁昌、宣城,甚至远到江西、福建,一边帮人做些文字工作,一边继续读书再考。有人劝他放弃读书,并以厚金聘他专做“幕事”,赵文楷坚决拒绝了,说:“我这辈子,怎么能够老死笔砚之间呢?”
嘉庆皇帝即位,嘉庆元年(1796)特开恩科,赵文楷第四次来到京城应考,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会试和殿试,求贤若渴的嘉庆皇帝龙颜大悦,点赵文楷为状元,还御笔赋诗:“文楷嘉名期雅正,为霖渴望副求贤。”
赵文楷中状元后,所做最大的一件事,就是担任赴琉球(今日本冲绳县)中山国的册封使臣。嘉庆五年(1800)五月,赵文楷使团从福州上船,在海上经历了巨涛骇浪,终于抵达琉球,圆满完成了册封任务,他和琉球各层次人士广为交往,谈读书,写诗唱和,把友谊和文化的种子撒遍琉球。
嘉庆帝对赵文楷琉球之行十分满意,欲对他“试以吏事”,任赵文楷为山西雁平兵备道。为报效皇恩,赵文楷到任后,兢兢业业,事必躬亲。然而,一场大病,由于边地缺药少医,使他不幸于嘉庆十三年(1808)英年早逝于任上,享年48岁。
赵文楷的一生是短暂的,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。他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,由他真正开创出一种太湖赵氏家风,真正是太湖赵氏兴旺发达起来。笔者以为,这种家风,突出表现在勤学、忠孝、刚正、廉洁、乐施等几个方面,而以勤学最为突出。在赵文楷的一生中,可谓书不离手,诗不离口,著述甚丰,今尚存其诗集《石柏山房诗存》9卷,杂剧《菊花新梦稿》等。
三
太湖赵氏在赵文楷之后,可谓名人辈出,直系的四代翰林更是扬名海内外。
第二代翰林赵,曾任上书房行走,官至广东按察使,他是李鸿章的岳丈大人。第三代翰林赵继元,先后供职于督署营务处、筹防局、两江军需总局。第四代翰林赵曾重,供职于翰林院,晚年退隐安庆,主讲敬敷书院。
除此外,还有赵复泰、赵环庆中进士,分别曾任刑部主事和长沙知府。举人赵曾槐,曾任寿春镇总兵,举人赵曾藩,曾任淮扬道尹,举人赵继椿,曾任安徽省副议长等。
废除科举制度后,赵家也不乏许多佼佼者,活跃于社会各界。像清华留美的知名教授赵恩廊、赵恩钜,教育家赵纶士,纺织学家赵砥士,作家、曾担当卫立煌秘书的赵荣声,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、一代宗师赵朴初,编辑家、作家赵洛,作家赵酬等等。
由赵文楷开创的勤学、忠孝、刚正、廉洁、乐施的家风,为后人所继承。特别是爱读书、勤读书之风,在这些赵氏后人身上得到很好的张扬。
第二代翰林赵为状元赵文楷遗腹子,母亲王氏为赵文楷继室。王氏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,专门延师教授赵兄弟,告诫兄弟好好读书。稍长,为了有一个安静的环境,赵兄弟寄身县城附近的智果庵读书。道光末年,一是因为太湖县城大水,二是为了晚辈能够潜心读书,赵家人将家从县城迁到寺前河。赵同样的是靠着自己的勤奋,考中进士。赵宦海沉浮,晚年深深厌倦官场生活,回到安庆定居,热心恢复经太平天国战争摧毁的安徽教育事业,担任敬敷书院山长,闲以读书、写作自娱。第二代翰林赵继元生长于太平天国战争的兵燹之中,一直没有放弃读书,还写了许多诗,记录这场战争。
到了曾、恩字辈,由于社会动乱,赵家虽然有些家底,但有些支房家境并不宽裕,而对子女的教育都放在头等大事。像赵恩钜,生活上靠着叔父赵纶士的帮助,读书则完全靠着自己的勤奋,考进清华学校。赵曾俦孩童时就将《资治通鉴》熟读,并将每个时代的人物都剪为纸人,并刻意拟画其状态,再依甲子顺序,按系统纪年,逐日将史实扮演,打下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,长大留学日、英、法等国,在史学、数学、天文学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。
读书为什么?一是学得兴邦治国之才,二是可以养性修身立德。正是这样的读书,使赵家人在政治、经济领域虽不出色,但在文化、艺术、教育方面不乏大家。正是这样的读书,使赵家人在忠孝、刚正、廉洁、乐施等方面严以律己,传为家风,百年来受人称颂。这也是赵氏家族兴旺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这些家风的熏陶,构成了赵氏极其鲜明家族特色和人物个性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著述立说成风。赵家人在文学、史学、经济学等多学科都有建树,并有一批著作存世;二是热心办教育、搞艺术。赵曾重主讲敬敷书院,对安徽教育贡献甚多,赵纶士办六邑中学,于抗战中培养大批人才,在大学任教者也不乏其人。很多人于文学之外,在书法、绘画、戏曲领域都颇有成绩。三是品高德懿,风姿绰然。赵家人对于政治、经济似乎都缺乏兴趣,表现在名利场上不善奉迎,我行我素,更不懂得看时机、耍手碗、走路子。以至许多赵家人在世人眼里有些怪异,不合群。以赵曾重为例,翰林出身,姑父就是当时朝中权臣李鸿章,随便走些路子,混个一官半职应该不是问题。但赵曾重偏不这样,在翰林院里闲赋了几年,干脆辞职回到安庆,当个知名士绅,而乐在其中。赵朴初的父亲赵恩彤毕业于安徽高等学校,候补知县,能书善画,凭家庭关系,当个官也不是难事,但身在乱世中的他甘愿一辈子守在家中,以教经馆为业,在读书绘画自得乐趣。
赵朴初,是为赵文楷下第五代,无疑是彰显赵家家风的杰出典范,传承赵家家学集大成者,也使他成为百年赵氏家族最有影响的人物。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